2023新时代高校化学化工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宁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20浏览次数:11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相关要求,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及一流教材建设,全面提高化学化工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2023新时代高校化学化工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于1110-13日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值得指出的是首届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该系列会议的前身)于2006年由南京大学承办,时隔17年,该系列会议再次由南京大学承办。

本次研讨会,以高等教育强国目标下的化学化工类课程教学改革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主题组织报告,围绕化学化工类课程思政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流课程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新形态教材建设4个专题展开研讨交流。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朱成建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王志林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阳化冰,南京大学本科生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王栋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化学“101计划指导专家谭蔚泓教授作题为《Active learning, happy learning 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谭院士充分论述了主动学习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和增强学习的乐趣。他分享了一些主动学习的具体策略和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愉快和有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教授作题为《智能分子工程》的专题报告。彭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关于智能分子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他介绍了智能分子材料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及在纳米技术、医学、能源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此外,彭院士还详细阐述了其研究团队在智能分子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新型智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生物医学和纳米器件方面的应用。这些内容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智能分子工程领域的机会,也激发了大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探索和热情。 

浙江大学彭笑刚教授在他的报告中,向与会代表分享了适用于本科教学的超多分子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即通过量子统计热力学构建起的以宏观系统中的超多分子为研究对象的超多分子系统理论。这一理论为本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入理解超多分子系统的大门。

厦门大学朱亚先教授介绍了本届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的4类教学改革项目,即新工科项目”“教材建设项目”“虚拟教研室教指委自选教改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化学类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培育出一批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化学类专业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新动能。

南京工业大学管国锋教授、清华大学赵劲松教授、吉林大学郭玉鹏教授和扬州大学庞欢教授(张旺老师代作报告)4位报告人分别就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程伦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专业领域教材体系建设4个方面做了精彩的报告。

我院的张剑荣教授和俞寿云教授作大会报告,分别分享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设计的思考和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

研讨会设立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实验课程与实践环节化工专业人才培养4个分会场,共有27位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与会代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路。我院的马晶教授和淳远教授在会上分别分享了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思考。与会代表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较多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提升化学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彰显出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课程教师对投入教学改革的热忱和执着。

召开17届的研讨会(更名前为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已成为广大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课程教师们进行教学研讨和交流的平台。一年一届的研讨会将一如既往期待您的热情支持和参与。2024再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