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培养方案(应用化学)
1. 专业简介
南京大学应用化学学科成立于1986年,是化学化工学院下属的二级学科。1993年成立化学工程系,2001年成立南京大学分离工程研究中心,2002年获得“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点, 2003年应用化学专业入选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应化学科和化学一级学科共建‘绿色过程化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全国388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一。
应用化学学科现有教授级研究人员4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会士1名)、副教授5名、高级工程师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8名。学科立足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着力在精细分离技术、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绿色催化合成技术、功能性环境友好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精细分离过程强化与集成,微界面反应强化工艺与装备,以及绿色催化合成与催化材料。
2. 学制、总学分与学位授予
应用化学专业学制四年。专业应修总学分150,其中通识通修课程(必修)60-6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必修)50-51学分,多元发展课程(选修)31-36学分,毕业论文(必修)4学分。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本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考评等级,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 培养目标
秉承戴安邦先生“化学教育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全面科学教育思想,遵循“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体现前沿、引导创新”为指导方针,通过开放式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认知、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致力于世界科技前沿、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行业的未来领军人才。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厚、知识新、素质高、能力强的一流化学应用人才为首要任务,在注重化学学术探索能力培养的同时,还注应用研发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领导才干,着力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意识与战略视野的化学产业人才。
毕业生在化工、精细化学品、化学、材料、医药、环境、能源和分析检测等领域的产业和事业单位从事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应用化学相关研究所工作。
4. 毕业要求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需掌握必要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能够在化学、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开展工作,具有学科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和工作能力强等突出特点。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通识类知识:具有人文精神和国际视野。拥有人文社会科学、体育、艺术等通识类基础知识和基础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处理和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信息;掌握1门外语。
(2)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和物理学(包括实验)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
(3)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4)专业实践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化学研究或化学品设计、开发、检验、生产等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问题的能力。
(5)交叉学科知识:了解与化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
(6)团队和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7)安全环保意识: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8)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5. 成果导向关系矩阵
培养目标 | 毕业要求 | 课程 | 项目 |
秉承戴安邦先生“化学教育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全面科学教育思想,遵循“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体现前沿、引导创新”为指导方针,通过开放式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认知、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致力于世界科技前沿、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行业的未来领军人才。 | 通识类知识 | 德育课程悦读经典 科学之光体育课程 美育课程劳育课程 计算机程序语言 《大学英语》 军事理论和技能 |
|
学科基础知识 | 《微积分I》 《微积分II与线性代数》 | 学科竞赛 | |
专业理论知识 | 《大学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仪器分析》 《化工原理》《化工制图》 《化学反应工程》 专业选修课本研贯通课 | 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 |
专业实践知识 | 《化学实验基础》 《大学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 《化工基础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 《中级应用化学实验》 《化工工艺安全及实践》 |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 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 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 |
交叉学科知识 |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全校其他专业开放选修课 | iGEM | |
团队和合作精神 |
| iGEM 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 |
安全环保意识 | 《化学实验安全与规范》 《化工工艺安全及实践》 | 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 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 |
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 毕业论文 |
|
6. 课程体系
(1)通识通修课程
通识通修课程应修学分60-64,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英语等,修读要求为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14学分,下列通修课程为必修课程。课程清单如下:
课程类别 |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修读学期 | 理论/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50030 | 军事技能训练 | 2 | 1 | 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50010 | 军事理论与军事高科技 | 2 | 2 | 理论 |
通修课程 | 00020010A | 大学英语(一) | 4 | 1 | 理论 |
通修课程 | 00020010B | 大学英语(二) | 4 | 2 | 理论 |
通修课程 | 00010011A | 微积分I(第一层次) | 5 | 1 | 理论(00010011与00010012任选一套) |
00010011B | 微积分II(第一层次) | 5 | 2 | ||
00010011C | 线性代数(第一层次) | 4 | 3 | ||
通修课程 | 00010012A | 微积分I(第二层次) | 5 | 1 | |
00010012B | 微积分II与线性代数 (第二层次) | 5 | 2 | ||
通修课程 | 00000100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1 | 理论+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0001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 | 2 | 理论+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0004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3 | 理论+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00130A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部分) | 2 | 4 | 理论 |
通修课程 | 00000130B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部分) | 1 | 4 | 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00050 | 形势与政策 | 2 | 1-8 |
|
通修课程 | 00000090A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理论部分) | 2 | 3 | 理论 |
通修课程 | 00000090B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践部分) | 1 | 4 | 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40010 | 体育 | 4 | 1-8(任意4学期) | 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30211 | C程序设计 | 3 | 2 | 理论+实践 |
通修课程 | 00030220 | Python程序设计 | 3 | 2 | (二选一) |
通识课程 | 可修读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要求不少于14学分 |
(2)学科专业课程
立足于应用化学专业定位,针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设置了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学科专业课程及其相关的实验课程,以下课程均为必修课程。课程清单如下:
课程类别 |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修读学期 | 理论/实践 |
学科基础课 | 13000250A | 大学化学 A | 3 | 1 | 理论 |
学科基础课 | 13010260 | 化学实验基础 | 2 | 1 | 实践 |
学科基础课 | 14000010A | 普通生物学(上) | 2 | 1 | 理论 |
学科基础课 | 13000250B | 大学化学 B | 3 | 2 | 理论 |
学科基础课 | 13000110T | 大学化学实验 | 3 | 2 | 实践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20060 | 有机化学 | 3 | 3 | 理论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20070T | 有机化学实验 | 2 | 4 | 实践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10030 | 仪器分析 | 4 | 3 | 理论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10140 | 仪器分析实验 | 2 | 4 | 实践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10390A | 物理化学 A | 3 | 4 | 理论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10390B | 物理化学 B | 3 | 5 | 理论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30170 | 化工制图 | 2+1 | 5 | 理论+实践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20010A | 化工原理 A | 3 | 5 | 理论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20010B | 化工原理 B | 3 | 6 | 理论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20100T | 化工原理实验 | 2 | 6 | 实践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30180 | 化学反应工程 | 3 | 6 | 理论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20090T | 中级应用化学实验 | 2 | 6 | 实践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20080 | 化工工艺安全及实践 | 3+1 | 7 | 理论+实践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00270 | 科学实践I | 1 | 6 | 实践 |
专业核心课程 | 13000280 | 科学实践II | 2 | 6 | (二选一) |
注:院系应根据学科特色,在学科专业课程中自主设计不少于1学分的“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科学实践》),详见《南京大学“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建设方案》及院系出台的细则。
(3)多元发展课程
① 专业学术发展路径修读建议:修读本研贯通类课程
② 交叉复合发展路径修读建议:修读跨专业选修课程
③ 就业创业发展路径修读建议:修读创新创业类课程
课程类别 |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修读学期 | 理论/实践 | 备注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230 | 化学与生命 | 1 | 1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2000010A | 大学物理实验(一) | 2 | 3 | 实践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2000010B | 大学物理实验(二) | 2 | 4 | 实践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210 | 化学文献与科学方法* | 2 | 4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480 | 有机合成 | 2 | 5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10410A | 物理化学实验 A | 3 | 5 | 实践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270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2 | 5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860 | 流动化学导论* | 3 | 5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10410B | 物理化学实验 B | 2 | 6 | 实践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290 | 结晶化学 | 2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840 | 计算机与化学 | 1/1 | 6 | 理论+实践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510 | 催化化学 | 2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620 | 分离工程原理及热力学基础 | 3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490 | 高等无机化学 | 3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320 | 近代仪器分析法 | 4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500 |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 2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020 | 波谱分析 | 3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1120 | 材料化学 | 2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110 | 高分子化学 | 2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530 | 先进高分子材料 | 2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540 | 分子识别与分析 | 2 | 6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20040 | 精细化学品导论 | 2 | 7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440 | 有机单元反应及过程 | 3 | 7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060 | 分离科学 | 2 | 7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090 | 先进高分子制造 | 2 | 7 | 理论 | D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560 | 有机化学现代进展 | 2 | 7 | 理论 | D类 |
本研衔接课程 | 13030940 | 量子化学* | 3 | 7 | 理论 | B类 |
本研衔接课程 | 13030650 | 谱学基础* | 3 | 7 | 理论 | B类 |
本研衔接课程 | 13030950 | 合成化学概要* | 2 | 7 | 理论 | B类 |
本研衔接课程 | 13030720 | 化学生物学* | 2 | 7 | 理论 | B类 |
本研衔接课程 | 13030960 | 多组份高分子材料* | 2 | 7 | 理论 | B类 |
本研衔接课程 | 13030970 | 能源材料化学* | 2 | 7 | 理论 | B类 |
本研衔接课程 | 13030980 | 化学实验安全与规范* | 1 | 7 | 理论 | B类 |
本研衔接课程 | 13030780 | 分离过程专题* | 2 | 7 | 理论 | C类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190 | 化学化工行业就业创业指导* | 1 | 6 | 理论 | 创新创业 |
专业选修课程 | 13030910 | 产业前沿高分子材料 | 2 | 4 | 理论+实践 | 创新创业 |
专业选修课程 | 77003380 | 求职技巧与个人优势探索 | 2 | 秋季 | 理论 | 创新创业 |
跨专业选修课程 | 14140013 | 生物化学 | 3 | 4 | 理论 | 学科交叉 |
跨专业选修课程 | 14140020 | 分子生物学 | 2 | 5 | 理论 | 学科交叉 |
公共选修课程 | 可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
注:1. 学生参加交换学习后,可根据《南京大学本科生交流学习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办法》,对交换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校外学分进行转换。
2. 学生通过参与学校认定的育人项目,可申请认定“一二课堂融通”课程学分并记入综合评价成绩单的第一部分,鼓励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3. 选修B类课程为化学专业研究生B类课程,即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必修),选修C类课程为专业研究生C类课程,即以二级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学位课(必修,选择一定学分)。标有*为本研衔接课程,本校读研学生在本科阶段修读的研究生课程,课程成绩不低于75分,研究生阶段可申请课程免修。选修D类课程为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4)毕业论文/设计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修读学期 | 理论/实践 |
13000010 | 毕业论文 | 4 | 7-8 | 实践 |
7. 专业准入准出
(1)专业准入实施方案
院内专业准入时间:第二学期结束时。
大类(院系)内专业准入标准:化学与生命科学类学生申请本院各专业准入,须修完《大学化学 A》、《化学实验基础》、《普通生物学(上)》,取得相应的学分。
跨大类(院系)专业准入标准:其他大类(院系)学生申请准入本院各专业,须修完《大学化学 A》、《普通生物学(上)》,取得相应的学分。
专业准入审核依据:
1.所有申请者的准入课程修读情况;
2.其他大类(院系)申请准入者的面试表现及综合素质评定。
专业准入具体实施办法:
1.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学校规定的专业准入工作程序进行;
2.化学与生命科学类学生准入化学化工学院后,按志愿专业准入;
3.其他大类(院系)申请准入者,根据面试表现及综合素质评定,确定准入名单。
(2)专业准出实施方案
专业准出时间:大四下学期
专业准出流程:准出申请、信息核对、毕业资格审核
专业准出标准:准入课程 + 准出课程+ 指选专业选修课
毕业要求:完成150学分的基础上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完成学校认定的14学分通识教育课程;
完成学校认定的46-50学分通修课程;
完成不少于13学分的化学与生命科学大类在大类培养阶段的学科基础课;
完成37-38分的应用化学专业核心课程;
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8. 课程结构拓扑图